养生知识图片
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.他诞生于乌克兰.他从小酷交读书,喜欢大自然,喜交科学实验.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,观察天空和星象.这一切,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,诗一般的意境、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.1914年中学毕业,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.从1924年起,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.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.1927年创作的《不夜天》是他前列部有分量的作品,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交,在之后的30多年中,他为青少年创作了《几点钟》、《暗白》、《十万个为何》等几十部脍炙人用嘴的科学文艺著作,在普及科学知识、鼓舞人们认识自然,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大大作用.1953年11月15日,在莫斯科逝世,终年59岁.
伊林家的东西真不简单.他家的餐桌,让他想了许多.他家的厨房,又让他想了许多.他家的碗柜和衣柜,也让他想了许多.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.伊林在他们家里走了20多步,就写了一本小书,然后告诉我们,这是一本导游书,是写给有些愿意在家里作一次旅行的人的.
今辰推文:
这么多互不相干的内容,初看上去好像万花筒,但实际上,这些问题及其解释都是多种多样的材料,全部服从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的计划.让我们来看看《碗柜》那一章的结构吧.这里排列着厨房身子里的瓦罐的亲属们——茶杯、茶碟、茶壶和细瓷的有柄大杯子,那里还有别的东西——玻璃器.关于瓷器和玻璃器的故事里包含许多内容:制造瓷器的秘密,制造"坚坚"的液体——玻璃和玻璃器的方式,以及玻璃的特性.这是一篇首尾相连的故事,它的主人公是瓷器和玻璃;说得确切一些,是每只碗、碟子、玻璃杯和花瓶里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故事.其中讲到瓷器和玻璃两大生产部门的历史,讲到复杂的工艺学,也讲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,内容和形式是和谐统一的.它有的是短篇推文,有的是生产部门参观记,有的是科学成就的通俗讲解.读者就这样兴趣盎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,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.
养生知识图片
十万个为何|?
《十万个为何》有很多的方面的,例如电脑的十万个为何,生活的十万个为何,生物的十万个为何....
米·伊林的作品作为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,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.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,都从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.
有些书里的东西还不如你生活中认识到的多的.平时你可以进书店看一看,你会发现何领域的为何都有.有空也可以看看的,不过那只不过是一个参考,不是有一句话叫,尽信书不如无书吗?
养生知识图片
手机版电影:
伊林作品译介到中国来已有半个多世纪.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,版次不断增加,印数始终不衰,一直是广大青少年和成年读者的良师益友.
养生知识图片
《十万个为何(伊林选集前列分册)》作者:(苏)伊林译者:郑缤出版社: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:1955年印刷时间:1955年第1次印刷,1959年1月第5次印刷内容简介:本书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,对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,提出许多意想不到却饶有兴味的问题,比如,穿三件衬衣暖和,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?为何水不会燃烧?炉子里火旺的时候,为何呼呼直响?……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,用散文的笔调、简练质朴的语言,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.作者伊林(1995—1953),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.他运用文艺的形式、散文的笔法、生动有趣的故事、形象具体的描写,来引人入胜地讲解科学.《十万个为何》《暗白》《几点钟》《不夜天》等科普作品长受读者喜交,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,几乎被译成欧洲所有的文字.伊林对现代儿童科普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长远.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重新出版了董纯才译的这本书
5173哎威推文:
养生知识图片
《十万个为何》这书名是借用了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(真名为伊利亚·雅科甫列维奇·马尔夏克)一本书的书名.伊林在大学时学化学,31岁的他出版前列本书《不夜天》.此后,创作了《十万个为何》、《在你周围的事物》、《自动工厂》、《原子世界旅行记》、《人何变成大人》等作品.伊林写的《十万个为何》是一本小册子,大约只有五万多字.书的副标题是"室内旅行记".那本书用文学的笔调,带领读者在室内旅行,从水龙头到书橱到大衣柜,提出一个个"为何".伊林从吉百龄的诗句:"五千个在哪儿/七千个怎么样/十万个为何"中,选用"十万个为何"作书名——尽管书里的为何并没有"十万个".在俄语中,"十万"——"一百个千"用来形容多.少年儿童出版社酝酿出版《十万个为何》是在1959年.编辑们在学校进行调查,发现学生们交问"为何",便准备着手编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.当时,受苏联伊林《十万个为何》的启示,也受《科学画报》的"为何"专栏的启发.为了给这套书取一个响亮的名字,最后,大家不约而同选中了《十万个为何》这个书名.1959年前列版《十万个为何》共收1494个问题,105万字.前列版共印了五百三十多万册.1964年~1965年第二版,分为14册,按学科门类分册出版,每册大约一百五十至二百个"为何".从1970到1976年,出版了《十万个为何》第三版,共21册.1990年,出版了《十万个为何》第四版,共14册.1990年初,又着手编辑10个分册的"续编本",于1993年3月一次出齐,同前14个分册合在一起,至此,《十万个为何》第四版共计24个分册.1999年:《十万个为何》新世纪版出版,共12册.涉及50多个学科,3000多个"为何",300余万字,5000个关键词,多个数据,多个数据资料.
《十万个为何》作者----集体作者.我为《十万个为何》"挑大梁"叶永烈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,我忽然从上海飞往沈阳,在北方图书大厦为读者签名售书.其实,沈阳只是我这次全国性的签名售书活动中的一站.北京、上海、长沙、广州、长圳、成都、济南、西安……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,我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,为《十万个为何》新世纪版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.不少读者感到惊讶,叶永烈是纪实文学作家,怎么忽然成了《十万个为何》的作者?其实,我早年写科普,后来写纪实.虽说我曾为我的纪实文学新著举行过多次签名售书活动,但《十万个为何》是个例外:这不仅仅因为《十万个为何》是一套科普读物,而且是我在四十年前写的,签名售书却在四十年后举行!说来话长.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,上海《新民晚报》第二版发表记者永义所写的关于《十万个为何》的报道《图书的背后》,内中有这么一段:"作者们对物理、化学、天文、地理等专业知识是小蝌蚪通的,但写法上不一定符合儿童的特点.编辑部就再三讲明要求,多方协助作者.如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,编辑部派专人和他谈,帮他修改,花了好几个月时间.后来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,成为本书作者中写得最多的一个."报道中提及的"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",便是在下.那时,我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三年级的学生.报道中提及的"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",其实仅指化学分册,而不是全书.《十万个为何》化学分册,初版本共收一百七十五个为何,我写了一百六十三个.在写了化学分册之后,少年儿童出版社又邀我参加其他分册的写作.于是,我再接再厉:为第三册天文气象分册写了二十七篇;为第四分册农业分册写了八十九篇;为第五册生理卫生分册写了四十三篇.我是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——初版本最初出五卷,共九百四十七个"为何",我写了三百二十六个,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!我也是这套书最年轻的一个作者——写这套书时我只二十岁,出书时我只二十一岁.我小小年纪,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委以重任,为《十万个为何》挑大梁……我是浙江温州人,从小喜欢文学,十一岁的时候就在《浙南日报》发表了诗作.一九五七年,我从温州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.在学习之余,我喜欢写作.最初写诗,写推文,写散文,虽然也有发表,但是投稿的"命中率"不高.后来,我把文学与科学相结合,创作科学小品,几乎写一篇就发表一篇.在一九五九年暑假,我因为路远没有回老家温州,独自呆在空荡荡的宿舍里,便埋头写作,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《碳的故事》,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.当时,我并不认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,只是看了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书,从书的版权页上查到他们的地址.我的稚嫩的书稿,落在青年编辑曹燕芳手中.她并不计较作者的资历,采用了这本书稿.根据曹燕芳的建议,书名改为《碳的一家》.半年之后——一九六○年二月,我平生的前列本书就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.这时,曹燕芳正在编《十万个为何》.记得,她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"为何"清单,要我试着写几个.我试着写了五个寄去,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,一面指出不足之处,然后要我继续写下去.其实,每一篇"为何"就是一篇科学小品.《十万个为何》实际是一部大型的科学小品集,所以很对我的写作路子.尤其我是学化学的,所以写化学小品格外得心应手.我当时并不知道编辑部的"底细",就像学生答题似的,按情图那张清单所列的"为何"一个个写下去.每写好十几个,就给他们寄去.他们看毕,又随时告知意见.就这样,我竟一用嘴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"为何".也有的"为何"是清单上所没有的,我也就俺出题,俺回答.直到好多年后,我才知道"内幕":早在一九五九年,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已经着手编《十万个为何》.他们组织了好多位上海的中学化学老师写化学分册.当少年儿童出版社给我寄那份化学分册的"为何"清单时,其实每一个"为何"都已经有稿子了.可是我一点也不知道,也就一个个写下去,仿佛是学生答卷一般.编辑部以为我的文笔活泼,采用了我的稿子,为此得罪了一批中学化学老师……接着,少年儿童出版社又约我为《十万个为何》其他分册撰稿,即天文气象分册、农业分册、生理卫生分册.《十万个为何》初版本不是像现在版本那样在每篇末署作者名字,而是按写作多少为序,在书前署名.由于我是化学分册和农业分册写得最多的作者,所以
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:《十万个为何》、《不夜天》、《暗白》、《几点钟》、《在你周围的事物》、《自动工厂》、《原子世界旅行记》、《人何变成大人》(前列、二、三部)、《书的故事》.